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 >> 机关党建 >> 正文

省作协第三批“第一书记”学习体会

更新时间:2014-04-25 | 文章录入:bjz | 点击量:
·························································································

          编者按415日,省作协第三批“第一书记”邱兆辉、李婧、王市龙与省直各单位的五百多名“第一书记”一起走进临沂大学,接受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学习期间,三位“第一书记”认真学习省委副书记王军民,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的讲话精神,进一步认识省委省政府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的重要意义,对党的农村政策和党的优良作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通过与兄弟单位“第一书记”的交流,理清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做好了驻村帮扶、服务群众的充分准备。现将省作协三位“第一书记”的学习体会摘发如下。

 

         时隔一年又一个月,我跟随省直单位选派第三批“第一书记”的大队伍再次来到了临沂大学,一切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宿舍、餐厅、沂蒙大讲堂、弘毅教学楼,在每一处每一项活动中,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去年第二批培训的时候。虽然过去的一年我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但当我又一次来到临沂、来到临沂大学的时候,我的心依然如去年一样虔诚,我就是一名学生,是来学习的、是来求知的、是来汲取力量的,为今年的艰苦征程充电、加油。

每天从早晨6点半起床开始,到晚上9点半甚至更晚结束一天的学习、活动,整整7天的学习培训非常紧张、非常充实,收获也很大。参观孟良崮和马牧池党性教育基地,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我真正明白了沂蒙精神的内涵,明白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整整一天,“群众”这个字眼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下村之前,“群众”的观念对于我而言还是模糊的,而现在,“群众”这两个字对我来讲有了具体的清晰的印象,就是我村里的那些老百姓,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天天和我打交道的村民。从王书记、高部长的讲话里面可以看出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决心。特别是高部长的讲话,字里行间饱含着一名领导干部对于贫困群众的深情厚意,也充满了对我们“第一书记”的关心关怀。我被高部长这一番发自肺腑的、真挚的话语感动了,被她那纯真朴素的为民情怀感动了。这使我增强了干好第三年帮包工作的信心,重新点燃了我的激情,也为我注入了新的力量,为我的征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我观看电影《沂蒙六姐妹》的时候,我不时会联想到我村里的百姓,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段段难忘的往事浮现在我的眼前,心里真有些想念他们。先进农村党支部书记和第二批“第一书记”代表的经验介绍,开阔了我的眼界,拓展了我的视野,也使自己看清了不足和差距。临行前,587名“第一书记”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参加誓师大会,当我们这批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友郑重举起自己紧握的右手,面向革命烈士纪念塔庄严宣誓的时候,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更加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通过一周的学习培训,我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理论知识更加充实,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尤其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去年第二批的工作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认可和肯定,我们开展帮包工作的做法作为其中一篇入选了省选派办编印的《“第一书记”工作案例》一书,在培训班上发给每一名第三批“第一书记”,供大家借鉴学习。虽然我们第二批“第一书记”工作组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这都是单位领导支持,镇上、管区、村里干部帮助和广大群众信任的结果。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深刻体会到: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开展好帮包工作的根本保障;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和管区、村干部的理解和帮助是开展好帮包工作的重要前提;群众的信任和期待是开展好帮包工作的源泉动力。

今年是三年帮包工作的最后一年,是三年战役的决战之年,重要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我们将仔细对照省委要求的“五通”、“十有”、“三达到”的工作任务,查缺补漏,下决心、下苦功,一项接一项地完成,一个接一个地征服,进一步做好“第一书记”帮包工作,坚决打赢扶贫这场攻坚战。

明天,我就要再次出征,再次回到我那熟悉的地方。我深知,过去的一年为老百姓做的事太少太少;我深知,未来的一年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我将更加珍惜“第一书记”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更加珍惜这短短一年的时光,坚定信念、树立信心,理清思路、扎实工作,积极争取、攻坚克难,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地为村里的老百姓多做些实事,给组织一个交待,给百姓一个交待,同时也给自己一个交待。

                 (邱兆辉    省作协带队“第一书记”)

 

在临沂大学为期一周的“第一书记”培训马上就要结束了,内心很有感触。在这紧张忙碌的一周里,既学习了王军民书记和高晓兵部长的讲话精神,又听取了十二位书记建设新农村的典型报告;既参观了马牧池、孟良崮革命党性教育基地,也了解了沂蒙感人革命故事;既有选派“第一书记”的交流沟通,也有行业扶贫部门的政策答疑;既有针对问题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理清线索找对路子的舒畅。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既提高了能力,也收获了友谊。

在听取了赵润田副省长传达的王军民书记的讲话精神和高晓兵部长的讲话后,我深受启发,也饱受感动。领导的讲话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情真意切、贴近实际,引起了“第一书记”们的共鸣,会上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刚来时的迷茫和彷徨没有了,信心更足了,动力更强了,内心迫不及待地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意气风发、干事创业、服务百姓。

在马牧池党性教育基地和孟良崮战争纪念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一个个感人故事仿佛把大家带到了战火硝烟的革命年代,沂蒙人民的踊跃付出、革命战士的浴血奋战给大家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回顾那段艰难的岁月,是党和人民血肉联系、鱼水之情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并不能完全展现战争的含义。当我面对两千多名战士牺牲的墓碑,心灵为之颤动,泪水夺眶而下。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些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二岁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是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是对新中国的向往、是对党的坚定信仰。

在学习观看了纪录片《我们的“第一书记”》、听取了十二位书记的典型报告后,大家为“第一书记”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折服。他们是基层工作人员的先进代表,扎根农村、服务群众,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取得了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得到了百姓的拥护爱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第一书记”的含义。

在与行业扶贫部门答疑交流中,大家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将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向行业扶贫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提问。为村里办实事办好事、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是“第一书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兄弟行业扶贫部门的积极支持下,问题和难题有了解决的好苗头,大家心里也有了底。

通过七天的学习和交流,从刚来时对农村政策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基本熟悉,从对第一书记工作的担心忧虑到现在的信心满满,我收获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对党和“第一书记”也有了新的体会。

一、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力量。在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奋不顾身、不怕牺牲,才有了革命的成功,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个别党员干部徇私枉法、追求享乐、堕落腐化。这不仅损害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误解,削弱了党的权威性。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周围的“第一书记”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们谈的、说的都是关于农村、关于扶贫工作的,他们不存私心、不谋私利,一心一意为了“第一书记”工作、为了农村致富,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党员的代表,当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用个别党员妖魔化我党时,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人民证明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第一书记”是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工作队、脱贫致富服务队,到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是“第一书记”的工作任务。经过培训,我了解到:第三年“第一书记”工作又多了很多新的考核内容。一方面我感到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这说明“第一书记”扶贫并不是摆样子、走过场,而是真干实干、力求成效的工程。在第三批“第一书记”中,很多是主动报名参加的,并没有向组织提条件、讲要求,也没有求资历、为提拔的思想,是真心实意地想要服务农村、服务群众,为农村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新选派驻村的“第一书记”,我生在沂蒙、长在农村,对农民有天然的亲切。我的家乡诞生过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诞生过时代楷模朱彦夫老先生,诞生过数不清的英雄模范。他们是值得敬佩的革命战士,更是“第一书记”学习的榜样。我们“第一书记”要扛起前辈的旗帜,不计艰险、不患得失,在为国家图富强、为人民谋福利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明天就要离开临沂奔赴聊城,正式开始“第一书记”的征程,内心既激动又紧张。第三年是关键收尾年,是难啃的硬骨头。未来的一年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但我有信心把“第一书记”的工作做好、做实、做牢,正如高晓兵部长所言,将真心带到农村、将真心留在农村,给党、群众和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王市龙    省作协“第一书记”) 

 

为期一周的“第一书记”培训结束了,这一周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沂蒙六姐妹》中一位位为支援革命甘做牺牲和奉献的沂蒙女性,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支前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沂蒙山区的女人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战争中我们往往关注军人、男性,关注在血肉纷飞的战火当中,他们如何去抛头颅、洒热血。然而,在这部影片中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妇女成了战争的绝对主角,她们把对小家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她们或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让人心生敬意。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中百姓支前、孟良崮英烈、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沂蒙母亲等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幕幕鲜活的革命历史场景。沂蒙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沂蒙六姐妹”是“百万独轮车支前大军”的缩影,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精神触动人心,震撼心灵!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之所以揽狂澜于既倒、历磨难而不衰,靠得正是两个字: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推动力,“得人心者得天下”。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人民力量的胜利、人民意志的胜利。沂蒙百万拥军支前的队伍是我们取得战役胜利的坚实后盾,是广大解放区百姓支持人民解放军战胜国民党、向全国进军的缩影和典型。在培训中我们重温了沂蒙精神,触摸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精神的力量,非常受启发。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的“第一书记”工作一定要想群众所需所想,把工作做到实处。

经省中小企业局和省档案局的两位武大姐的提议,我们来自全省的11位女“第一书记”在培训的第三天晚上聚在一起学习讨论。在近600人的“第一书记”队伍中仅仅有11位女性,这既是我们的缘分,也让我们倍感压力。作为女书记,可能进村挂职对我们来说会面临诸多困难。11位女书记中,有的孩子才仅有两岁,年长的女书记年龄也超过了50岁,大家都克服了自己各方面的困难,毅然加入了“第一书记”的队伍,这让我很受鼓舞。我们11位女书记暗下决心:男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而且能干得更好。我们一定会克服困难,把“第一书记”的工作做好!培训第一堂课的老师是章丘市双山街道三涧溪村的党支部书记高淑贞。她先后担任东太平村、三涧溪村的党支部书记,把这两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变成了先进村、富裕村。在高淑贞身上,既有传统女性吃苦耐劳、善良贤惠的品性,更有巾帼豪杰、意气风发、坚韧实干的特点。她的课激情满怀、她的经历让人敬佩。高淑贞说,乡村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抓民心,做服务群众的热心人,多做得民心、顺民意的事。这位女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倍受鼓舞,“巾帼不让须眉,女人就是半边天”。作为女书记,虽然我们面临许多困难,但我们也有更多的优势和潜力。我们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方式方法,把我们的工作做好。

这次的培训有历届“第一书记”的经验传授,也有各村书记的真诚分享,更有农村政策的专场答疑。对这次学习,我有几点心得体会:一要认真吃透各项政策,用政策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第二要用真心换民心,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党员、群众的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第三要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工作中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与村两委紧密合作,做好各项工作。第四,不仅要从物质上帮扶,更要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引导。我们要引导村干部和党员骨干,开阔视野、创新思路,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思考和努力。

总之,农村工作涉及利益多、政策性强、协调能力要求高,这既需要我们有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更需要有灵活的工作方式方法。我们进村后一定要多走访、多调研,尽快了解村里的情况,用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武装自己,踏实做好“第一书记”的工作!

                      (省作协“第一书记”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