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发:冯红春散文集序言
更新时间:2017-11-24 | 文章录入:mr | 点击量:
·························································································
凭借文字,让心飞翔
——冯红春散文集序言
赵德发
三十年前我刚刚开始业余创作,有一次回老家看望奶奶,她抓住我的手说:“孙子,听说你一天写二百个字,可别累着呀!”我听了这话,既为奶奶的关心而感动,又为她的“无知”感到好笑。我说:“二百字算什么?我一天能写两千!”
三十年过去,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个人一天只能写二百个字,我却对她肃然起敬。
这人叫冯红春,是菏泽市巨野县大谢集镇吴庄村村民,一位四十来岁的残疾妇女。她本来身体健康,十一岁那年却因为吃了毒甘蔗,脑神经受损,从此全身瘫痪不能自理。她1994年嫁给一位青年农民,生活极度困苦,且因为不能干活,说话困难,身体畸形,连吃喝拉撒都要丈夫料理,被一些人视为废物、怪物。然而,谁也想不到,冯红春却有着丰富的内心、顽强的性格。她通过听广播、看电视,努力扩展视野,不懈地学习语言文字,竟然拿起笔写起了文章。
健康人绝对无法体会她做这件事的艰难。为了将手拿到桌子上,她就要花去几分钟。自己无法将仰着的脑袋扶正,需要别人帮忙。她只能手心向上捏笔,像用犁耕地那样在纸上划出笔痕。即使如此艰难,即使一天最多写二百字,她却笔耕不辍,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且在报刊上发表。
毋庸讳言,她因为念书只念到三年级,基础较差,文字功夫还有待提高,但是,她的每一句话都发自内心,满带着真情实感。她的许多文章都传递出人生况味,表达了自己的诸多感悟。
《我生命被困的三十年》,讲述自己在十一岁那年如何突然陷于重度昏迷,父亲带她四处求医,却丝毫没能祛除她的病症。她说:“我的外观形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都改变了,伴随我一生的将是那挥之不去的痛苦折磨。”虽然病躯成为她的牢笼,但她的意志却比正常人还要坚强。“既然今生是个人,在这世上活一遭,无论是站着走,还是趴着行,都要把这一撇一捺,来尽自己所能,用心地演绎。”这样的话,可谓掷地有声。
冯红春的文章,除了讲述自己的经历,表现对命运的抗争,更多是的传达感恩之心。她用五千字写婆婆,记录婆婆的悲惨身世,表达自己身有残废无法对婆婆尽孝的愧疚,让人读后感慨万端。《父亲的脊背》《感恩父亲》等文章,写父爱之伟大。父亲因为奔波操劳,早早衰老,她看到父亲掉的牙齿,“长长的三个牙根像金鼎一样”。这样的形容,催人泪下。《母亲做的手工布鞋》《来生做母亲的小棉袄》,写母爱的深厚,写女儿的拳拳之心,令读者动容。《守候》一文,写她与丈夫相濡以沫二十年。我想,没有谁比这对夫妻更能体会“相濡以沫”的滋味了。她对丈夫的感激之情无以复加,幸福感溢满心田。近年来,她身残志坚的事迹广为人知之后,得到了政府和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她谨记在心,一再表达感恩之意。当然,她也一直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线,“我的家人从没有利用我的残障做挡箭牌去向任何的组织、个人提过无理过分的要求”。让人赞叹的是,她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儿子,等他长大后却没留在身边,而是将其送到部队。冯红春希望他磨烁意志、锤炼性格,遇挫不馁、遇败不躁、遇险不惊、遇荣不骄。一个“兵妈妈”的高尚情怀,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表露无遗。
我读冯红春的文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她的精神力量。她诉说病痛和窘境,但绝不是为了讨得别人的怜悯。她说:“身有残障当然不幸,生活的苦涩只有自己品味吞咽,岁月如水,成长是岸,也许每一个障碍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她说:“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你把苦难和耻辱化为人生的财富来迎接命运的挑战,让平凡的生命充实,从容走过每一个平凡而又美丽的日子,用自强和奋斗来证明我们的精神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就会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展示残缺的风采。”她还说:“人残了,我不想让自己的心和灵魂也残了,我不想让自己的思想在无知中颓废堕落。”“我残了,心也要飞翔!”
我们欣喜地看到,冯红春的心,果然凭借文字飞了起来,飞离她的残疾身躯,飞离她的简陋农舍,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与此同时,一曲生命的壮歌,回响在天空,萦绕在我们耳边。
冯红春有个梦想,能将自己的文章结集成书,这事得到了济宁交通广播电台和齐鲁电视台《小溪办事》节目的鼎力相助。《小溪办事》特派员联系到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管理处,并在出版管理处的帮助下联系到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济南出版社当即决定,出版冯红春的作品集。《小溪办事》节目还为冯红春开通了爱心筹款渠道,通过众筹,帮冯红春圆梦。现在,款已筹齐,书已付梓,一本有着独特价值的漂亮读物将出现在众多读者手中。我们祝贺冯红春,希望她继续写作,让心飞得更高更远,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强的正能量。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