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远:有一种深情扎根于我的灵魂
在我的故乡山东省莱州市以及我的这个并不庞大的方氏家族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出现过诸多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些故事与人物充斥着我祖辈与父辈们的记忆,并一代一代地口口相传,最终奇迹般地流传下来。或许,正是借助这种无处查证的口传方式,讲述者们无拘无束,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觉不自觉地为自己先人们的传奇经历涂脂抹粉,使故事更加曲折,让人物更加高大,以至于令后辈们听得瞠目结舌,拍案称奇,然后难免心生疑问:这是真的吗?这一切会发生吗?怎么像影视剧的脚本?
实际上,我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故乡人,父母大学毕业后,都留在了省城济南,让孩子们一出生就都成了城里的人。远离祖祖辈辈生活的那片热土,我始终觉得,我是没有根的,或者说,我并没有真正在城里扎下根来,对于城市,我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抗拒。天遂人愿,在我只有五六岁的时候,我便回到老家莱州一个叫过西的村庄,与祖母做伴,直到1976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我才回到济南,成为城里人眼中的乡下人,饱受冷眼。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叫济南的城市,尽管我的灵魂始终在故乡。
我的父亲是省城一个有名的剧作家,正是由于受家父的影响,我成为一名作家,并以写小说为主。或许是因为没有真正融入这座城市,我对这座城市有一种莫名的陌生感,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都是新鲜的,我以乡下人的视角去解读城市的事与人,三部长篇与二十多部中篇无一例外。所以,在评论家的眼里,我的小说始终属于城市文学。
终于有一天,我将我的目光投向了故乡,决意写一部关于她的长篇小说,这时我已经年近半百,发表了几百万字的作品,有了挖掘这块宝藏的冲动与自信。而更让我感动的是,身边的许多作家与文学编辑在听了我的讲述之后,无不鼓励我马上动手,切莫辜负了这么好的素材。
2010年那个乍暖还冷的春天,我独自一人回到了故乡,迎着寒气逼人的西北风,沿着村北的王河一直走到了入海口。
王河是莱州的母亲河,却已经没有了我童年时的美丽模样,河道干涸,垃圾遍地,丑陋得让我无法忍受。我在三山岛大桥上凭栏西望,这时正有夕阳西下,渔船穿梭,橘红色的晚霞映照得海面光怪陆离,犹如仙境一般。河与海现状的强烈对比,让我的思绪蓦然洞开,时光的隧道为我打通,我沿着它穿越到了一百年前的这片古老的土地,一个个鲜亮的先人微笑着向我走来,他们用异样而亲切的目光看着我,操着一副纯正的掖县腔,慢条斯理地问道:你是谁?你来干什么?
我蓦然意识到,有一种深情,一直扎根在我的灵魂深处。我是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作家,作为方氏家族的后代,是来向祖先们“寻经问道”的,请揭开你们神秘的面纱,让我这个后生看个清楚!
大河入海流,我苦苦地寻找着方氏家族历史的源头,最终将起笔处定格在1911年那个多事的秋天,并一直延续到2011年,时间跨度为一百年。
必须承认的是,当我坐在电脑前,开始为《大河入海流》列提纲的时候,我已经将方氏家族的历史与许许多多中国家族的历史混淆了,在某种程度上,虚构大于真实,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迷失了,提纲中的故事与情节已经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虚构的。甚至于,越是觉得真实可信的部分却是虚构的,而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则大多源于真实的故事。
刀光剑影,这是一部名门望族间的世纪恩仇记;弱肉强食,这是一部古老乡村中的百年争雄史。毫无疑问,世间没有爱是不可想象的,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我的形象思维迷失在传奇的历史长河中,但我的理性思维却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躯体,我要用大善与大爱的基调去讲述一个家族的悲剧故事,尽一切可能去寻找刀光剑影背后的那份难得的人间温情,发现弱肉强食过程中的那份罕见的“兔死狐悲”。放弃仇恨,以德报怨,宽恕别人也是在拯救自己,这是我对家族恩怨的最终定位。最为关键的是,我还要跳出家族史的束缚,以强烈的责任感与民生意识,往返于历史与现实之中,作一个能洞察一切的“超人”,询问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在城市化的历史变革中,一座座古老的乡村将要面临什么样的选择?在具体写作中,我以土地改革为分界线,前面写的是两个名门望族的灰飞烟灭,后面则是写的两个村庄的黯然消失,由此演绎出中国农村近百年来的发展史。
2011年初,在省、市作协的支持下,我以此作申报了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并得到批准。这是动力,更是压力。于是,从济南到故乡,再从故乡到济南,五个春秋的日日夜夜,我沉浸在我所编织的故事中,与那些真实的或者虚构的先人们对话交流,在现实与虚拟中徘徊与思考。有时候,我会毫无意识地从电脑前站起来,在书房里来回踱着步子,模仿先人们的神态与语调,斟酌词句,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
有人说,长篇小说不能太长,也有人说,长篇小说就是要长。无论如何,我都没想到我会将《大河入海流》写得这么长,从构思阶段的三十万字,最终写到七十多万字。当我写到五十多万字的时候,已经没有勇气再写下去了。但是,扎根在灵魂深处的那份深情提醒我,必须坚持到底,因为我的故事还没讲完,大河入海,不能半途戛然而止,只有讲完最后一个故事,我想表达的思想或者内涵才能完美体现,才能看到海一样的浩瀚与深邃。
现在,经过五年的呕心沥血,我终于完成了《大河入海流》这部小说,并作为作家出版社的重点图书与读者见面了,对我而言,褒或者贬都是弥足珍贵的,我期待着读者们的真诚评价。
大河入海,一去不回头,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作为一个辛苦的写作者,我很知足,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