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轲:书信体长篇力作《何以孔子》
书名:《何以孔子》
作者: 孔繁轲
出版社: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友谊出版社
标准书号:ISBN 978-7-5516-2311-7
字数:250千字
版次:2022 年 9 月第 1 版 印次:2023 年 1 月第 2 次印刷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22) 第 164634 号
定价:89.00 元
作品简介: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孔子。世间关于孔子的话题见仁见智,研究孔子的著作汗牛充栋,传记类作品屡见不鲜。但是,以孔氏后裔的特殊身份刻画孔子,并熔宏观与微观、哲思与故事于一炉的文学作品则少之又少。于是,《何以孔子》打破了前人的写作窠臼,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应运而生。
本书立足于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孔子第N代孙的独特视角,采用祖孙书信对话的时空穿越方式,通过五十七封沉甸甸的书信,娓娓道来讲故事,谈天论地话哲理,回溯了孔子坎坷而丰盈、平凡却光辉的生命历程,平易生动地阐释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忠恕之道、君子人格,深入思考了孔子及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关系。本书集故事性、学术性、思辨性于一身,矫正了以往人们对孔子的思维偏见,剥落了附着在孔子身上的不实之词,还原了身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呈现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回答了“何以孔子”的历史之问、当代之问、未来之问。
作者简介:
孔繁轲,男,汉族,1963年9出生,山东菏泽人(祖籍山东曲阜,孔子第七十四代孙),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策划主编《中国共产党道路创新史》《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史》《新编哲学社会科学简明手册》《6句话读懂传统文化》《“两创”的“曲阜模式”》等著作二十余部,策划制作《永恒》《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等多部电视理论专题片,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圆寂》《逆悟》等文学作品。
专家评论:
《何以孔子》一书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曲阜发表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而结出的硕果。该书的亮点所在,就是在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方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即采用跨越时空的书信交流方式,创造了介绍孔子和挖掘孔子思想的新形式新载体,在推动文化“两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陈来(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何以孔子》一书让人眼前一亮,繁轲同志多年从事思想理论工作,在儒学研究领域修养深厚,全书行文既生动有趣,又很好地传播了儒学知识,故而使本书新颖而且耐读,使孔子的伟岸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部佳作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代表作,对于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何以孔子》一书可读性极强,作者大胆采用了自带“私密性”的书信体行文,而其孔氏后裔的特殊身份,亦为其与孔子的隔空对话增添了一分“名正言顺”的合理性,使作者的请教与孔子的回复易让读者进入书中设定的话语情境。本书融入先秦其他学派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讨论,采用多种文献记载,让读者在深入理解孔子与儒学的同时,亦了解了其他学派的相关思想,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视野。
——干春松(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何以孔子》一书是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代表作,容摄了孔子研究和孔氏家族情感。以祖孙“家书”往来的方式,带给读者融入式的阅读体验。该书既有孔子的生平事迹,又有儒学的传承发展,既有中国历史上弘扬儒家文化的高峰,又有儒学遭遇困境时的窘迫,既有孔氏家族的辉煌时刻,也有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低潮时期。该书弘扬孔氏家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一改以往研究传播孔子及思想的写作风格,堪称匠心之作。
——孔德立(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孔子第77代孙)
《何以孔子》一书,通过五十七封书信,实现了纵贯两千五百多年的跨时空对话,读者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作为孔子第七十四代孙的骄傲与自豪。阅读本书,可以感受现代世界的繁华与上古时代的古朴,领悟到先人的智慧和后来者的继承创新,同时体验到先人对后人的殷殷之情和后人对先人的拳拳之心。该书兼具独到的表达方式、丰富厚重的思想内涵与考究精良的装帧设计,是一部用心良苦、实属难得的好书。
——董保生(学习出版社社长)
《何以孔子》超出想象,令人耳目一新。孔子本身带有跨时空的特点,作者感情真挚深厚饱满,文笔流利酣畅,让人读来爱不释手。作者力图回答的,不仅是“何以孔子”,也是“何以儒学”的问题,书中对许多问题的探讨和回答带有归纳和集成的味道,这使得《何以孔子》一书在具有大众普及性的同时,亦不失学术著作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王学典(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
《何以孔子》一书的引人入胜之处,体现在体例、论述、表达等各个方面。作为孔氏后人写孔子的书信体开山力作,形式新颖,别具一格。中华文化“两创”,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与传统文化研究工作者共同发力、一起推动。该书堪称文化“两创”的可喜成果,它回答的不只是一个历史之问,更是一个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商志晓(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何以孔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一方面视野宏阔,思考深邃,见解独到,学术价值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形式新颖,文笔流畅,装帧精美,给人们带来阅读的收获感和审美愉悦。
——杨金卫(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何以孔子》书名大气,很有吸引力,是研究传播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成功之作。本书立意高、视野宽,告知读者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让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长度、广度与深度。作者作为孔子后裔,书写方式特殊,书中以第N代孙的身份向“老祖”叩问,并代孔子立言,从而增进了所有孔氏后人的凝聚力与亲切感。
——杨朝明(孔子研究院原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何以孔子》以新颖独特的形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蹚出了一条新路,集考辨、哲思与文采于一身,读来既“可爱”又“可信”。作者作为孔氏子孙,采取文学的手法,运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将传承儒学的责任使命感写了出来,让读者明白当今时代为何需要孔子及儒家思想,向大众展示了今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谭好哲(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何以孔子》一书,颇具历史的厚度、文学的温度,所采用的书信体创作形式,在文体学上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鲜明特色。本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对儒家治国理政思想进行了精要的阐释,另一方面,又在精准揭示中国从古至今执政理念的同时,生动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郑杰文(山东大学教授、“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
《何以孔子》的独特之处,在于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诚”心正意。“诚”心正意的指向是“乐”。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乐生的文化,人的一生就是立“诚”的一生,就是问道修行。《何以孔子》是信仰之书,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所在,有 “不触及灵魂不动笔”的意味。
——孙书文(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何以孔子》一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创作能力,既显渊博又见妙趣,是儒家思想现代话语的灵活表达,意涵深远,语言晓畅,雅俗共赏。本书涉及祖孙书信交流的许多话题,设置较为合理,思想把握十分精准,呈现出事理融通的特色。
——涂可国(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原院长、二级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
《何以孔子》一书作为文化“两创”的优秀成果,出版之前他便已经拜读,感到作者作为孔子第七十四代孙,在用特别的礼敬方式识孔子、写孔子,态度特别真诚,十分难得。该书注重聚焦问题、直面问题、回答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是人们普遍关注、感兴趣的问题,对此,作者写得生动有趣,发人深思。
——颜炳罡(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