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远:故乡是永恒的召唤
作为一名生活在社会基层的业余作家,也需要深入生活吗?那么,有目的地深入生活,又能带来什么样的收获?
这些年来,对故乡的感恩之心一直是我创作的动力,我知道,只有扎根于故乡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我的创作之源才不会枯竭,我感谢我的故乡。我虽然出生在济南,但祖籍是莱州,当年,为了与年迈的祖母作伴,我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代。所以,我一直认为我是地道的莱州人,或者说,莱州是我心灵的故乡。在30多年的业余写作生涯中,我发表了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但还没有一部为家乡而写的作品。所以,当我年过半百的时候,创作了向故乡致敬的长篇小说《大河入海流》,以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大河入海流》七十余万字,是中国作协2011年度的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已由作家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出版。在创作《大河入海流》采访及材料阅读过程中,有关清末到解放战争期间莱州船队的故事频繁地进入了我的视野,但是,这些人物与故事已经不能容纳到《大河入海流》之中,所以,我决定再写一部《大河入海流》的姊妹篇《大船队》,以清末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海上运输船队为主线,讲述莱州海上运输业的兴盛与衰落,希望《大船队》成为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一部英雄史诗。
2017年初,经过初步构思与谋划,我以《大船队》为选题,申报了中国作协的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并得到批准。毫无疑问,这对我是极大的鞭策与鼓励。2017年的初秋,满怀着兴奋与好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山东省莱州市的沿海渔村,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深入生活。
自清末始,以风帆为动力的商业船队浩浩荡荡,往来东北与江南,繁荣了当地的商品经济。船队的建立与发展,是当地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也是农民走出黄土地的重要一步,船队不仅丰富了当地的物质生活,也带来了新的思想与生活方式,由此,新旧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故事。船队的壮大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程与社会进步,更为重要的是,面对日本的入侵,船队的主人与船员们以民族利益为重,成为当地八路军与游击队打不垮的海上运输线,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成为民族的英雄。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又以海上运输物资支援前线。这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我觉得,反映民族运输船队兴衰与海上抗日及解放战争以海运支援前线的作品并不多见,茫茫大海蕴藏了传奇的故事资源与场景,为作品提供强大的背景支持。
实际上,每年我都会回家乡多次,由济南到莱州的高速路是我最熟悉的路。然而这次,却有着不同的意义,临行之前,我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我是记者出身,至今没有离开新闻岗位,对于采访当是轻车熟路,笔记本、录音笔、相机以及电脑等等我都带齐了,加上必要的生活用品,车子的后备厢装得满满当当。当然,我希望,在我结束这段深入生活的时候,我的收获也是满满当当。
我将我的生活基地定在了我儿时生活过的村庄过西村,这里离海不过三五里,每有阵风吹来,空气中便会弥漫着咸惺惺的海的气息,这正是我熟悉的家乡味道。不过,我最熟悉的还是家乡人的莱州话,它听起来是那么亲切而温馨,在家乡话的包围之中,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孩提时代,我的幸福之感难以言表。
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我走到大街上,第一个碰到的是方家的老族长,比我高出了好几辈,人们习惯称他为活祖宗。
“圆圆,你又回来了?”老族长见了我,喊着我的乳名,热情地打招呼,“这回是来干什么?”
我连忙给老族长递上烟,并说明了我此行的目的。他连连说,好好,俺给你联系老渔民。
家乡人无疑是世界上最热情的人,我回家乡深入生活并采访八十岁以上的老渔民的消息很快就传播开来,乡亲们纷纷给我提供了采访名单,并表示亲自带我去登门采访。本来,我的采访包里装着中国作协的定点深入生活通知书与山东省作协为我开具的介绍信,是准备到莱州市委宣传部联系的。现在,我改变了主意,不再去打扰当地的相关部门,彻底走群众路线,直接到渔民家采访。
有乡亲们为我作向导与引荐人,我的采访异常顺利,我走了沿海的十多个村庄与大大小小的渔港,采访了几十位老渔民,全面了解当年海上运输线的故事与细节。与此同时,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民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我这是第一次真正了解了我的家乡。每每采访归来,我的心情总是那么久久不能平静,似乎还沉静在老渔民们给我讲述的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之中。浩瀚的大海,古老的风船,勇敢的先人……一切都是遥远而虚无缥缈的,却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伸手可及,鲜活而真实。
从九月到十二月,我在家乡经历了秋的收获与冬的蕴藏。晚饭过后,街灯初亮,乡亲们会习惯性地聚集在巷口门前,天南海北地拉家常。我自然会加入其中,用心捕捉着每一个有趣的事与人。有时候,清晨醒来,我会不由自主地来到海边,极目而望,心潮起伏而浮想联翩。我的眼前,是茫茫的大海,我的身后,是富饶的土地。站在这大海与黄土的交界处,犹如站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令我豪情满怀又信心倍增。尽管当年往来东北与江南的大船队消失了,但是,在人们的记忆中,在中国渔村的历史发展中,却永远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功与挫折,荣耀与屈辱,杀戮与拯救……古老的故事与传说在日益丰富着我的创作素材,为我的写作提纲提供着强而有力的支持,我知道,待到孕育期满,便是瓜熟蒂落之时,我会用饱含真情的笔,写好《大船队》。
文学源于生活,这是我初涉文坛之时就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而这四个月的深入生活才让我有了切身的体会。实践中国作协的深入生活项目,也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临行前,《齐鲁晚报》记者华章对我进行了采访,并以《故乡是永恒的召唤》为题介绍了我深入生活的初衷与目的。深入生活期间,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召开,我通过电视收看了盛况。大会闭幕后,济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雅妮通过电话采访了我。我对记者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两个字义重情深,报告之所以能深入民心,深得民心,正是因为鲜明的人民立场在报告中贯穿始终。将文学艺术作为一个专项段落加以论述,正是党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坚持报告中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无愧于时代,这样的文艺创作才能高度自信。作为一名作家,我总结了三句话,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梦。
四个月的深入生活是短暂的,但是,这段经历会让我享用终生。眼下,我已经开始了《大船队》的写作,我理当不负众望,写出一部好作品,回报中国作协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