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位置:首页 > 作家在线 > 作家随笔 > 正文

我的二十年与二十本书

更新时间:2013-05-31 | 文章录入:zdl | 点击量:
·························································································

  郝永勃

        二十年前,一位朋友说:“你去《淄博晚报》工作,对写作和出书都有益。”

  我半信半疑。那时候,仅出过一本不厚的诗集《彼岸》。我也曾有一个梦想:一年写一本书。

  二十年后,回顾往事,看着一本本结集了的书,像农民守着自己收获的庄稼,像渔民看着自己筐里的鱼,像建筑工地上的民工望着自己盖的楼房……

  每一次写作似乎是第一次,不知道能不能写好;每一次结束又是新的开始,也不知道写到了什么程度。

  断断续续的,边做边学,边想边写,就这么走过来了。用“起承转合”去梳理:

  起:1993年至1997年

  这五年是起步的五年,潜下心来,少说多做,该尽的义务要尽,该读的书要读,该写的东西要写。

  时刻准备着,搜集素材,积累资料,写一部厚重的书。

  习惯的力量,也时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和散文。《淄博日报》资料室里有两位热心的老人,一位曾帮我保存过发表在外地的样报;一位曾帮我将几十本样刊装订成册。现在想来仍心存感激。

  零打碎敲地写着,零散地收到的稿费,也多半用来买书了。

  我对自己有一种不满,自己的那点事,写来写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编辑记者的这份工作,能接地气。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写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工作的需要。

  记得1995年春天的一个傍晚,从一位文友的家里出来,沿人民路自东往西走,突然间闪过一个念头,想写一本有关鲁迅先生的书。而且,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从不同的文体去写。还没有发现谁这样写过,仿佛有一个影子是自己的对手。想象着另一个人也在写,要赶在他之前写成。一部近二十万字的书,从草稿到修改稿,耗去了半年多的业余时间。创作的新鲜感和陌生感,带来的是幸福感。

  这一部定名为《鲁迅写照》的书,曾有海南的一家出版社想出,还有同事帮着推荐过东北的一家出版社,都不了了之。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就像坐标,又像尺和秤……因为写鲁迅先生,自然而然地读了大量的参考书。而且,一本书往往能唤起写另一本书的意念。这也就有了随笔集《金芦笛》,三十几篇五千字左右的文章,先在报刊上发表,后结集。当整理出来,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便沉一沉。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

  这五年,写作发表了不少的作品,却没能出版一本像样的书。自己清楚,下的苦功还不够,否则,功到自然成。

  承:1998年至2002年

  一粒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有自己的定数。

  书也一样。

  1998年的冬天,时机来临。《鲁迅写照》定下出版事宜。转过年来,春暖花开的时节,看过最后一遍书的清样。在1999年的夏天,收到样书。多年的努力,总算有了一个结果。这距离第一本书《彼岸》,等了近十年。

  趁热打铁,又修改了一遍《金芦笛》,其中有的篇章,过去写的时候,感动过自己,重读仍能被感动。还会想到那几句话:“重情者,为情所累;慕义者,为义所伤;精诚者,感天动地。”

  2000年的11月,在本命年,收到了新书《金芦笛》。我写出了自己的感动。在创作中,寻找认同感。

  写作离不开自己的阅历。阅读经典,犹如仰望星空;社会实践,贴近现实,也就是脚踏实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一个没有经典文化背景的人,他的写作也难以升华。一个写作者,不用解释自己是什么人,只要看你在读什么书,在接触什么人,在做什么,也不难了解你是谁了。

  2001年底,又整理出一本散文集《心事录》,到2002年的5月,书出版。封面是一扇窗户,近处有树的绿影。一扇门没有关上,又打开了一扇窗。

  转:2003年至2007年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本源。越写越觉得难以写好。最美的最难接近,最好的最难企及。最杰出的文学出自诗歌。

  把诗歌当成一种语言的练习,即兴而为,想写就写。在演草本上,在速写本上,写过几十本了。也曾发表过不少,要出一本诗集的时候,才发现值得收入的并不多。这让自己很无奈。

  2003年9月,诗集《七月沙堡》出版。那一套丛书中,有施战军的一本,还有马知遥的一本。书是马知遥联系出版的,装帧朴素,感觉挺好。

  写书是为了提高自我的修养。喜欢什么写什么,热爱什么写什么,需要什么写什么。

  从2002年到2004年的三年间,写了三本书:《美术大师雕像》《音乐大师塑像》《文学大师画像》,累计45万字。说穿了没有什么深不可测,就是一种读书笔记而已。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在一篇五六千字的随笔背后,往往需要上百万字的阅读量,以及重复的聆听音乐,反复地欣赏画集。为自己寻找共鸣,为读者提供优美的精神食粮。近一百个人物,各有各的精彩人生。三本书同时在2004年的10月出版。自己正值不惑之年。

  2005年的7月,又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众树合唱》。人总要做点什么,也是一种精神寄托罢。

  五年出了五本书。从2006年到2007年,是一段休整期。

  合:2008年到2012年

  2008年6月8日,搬了新家,写作的环境有所改观。在北面的书房里,光从另一个角度照耀。正如一位智者所说,阳光入怀万事淡。

  2009年是最有收获的一年。《鲁迅肖像》书稿与出版社签了合同。上海鲁迅发展中心提供图片。2010年4月出版发行。最直接的呼唤,是又写了一部有关鲁迅先生的书:《鲁迅是如何写作的》。在《淄博晚报》连载后,曾遇到一位司机师傅,他把连载的一叠报纸拿给我,让我签名,令我难忘。

  2010年10月,诗集《平民诗篇》出版,是一种纪念。

  我的故乡在潍坊,为故乡做点事,也是心意。2011年12月定稿的《红丝砚记》,也已出版了。

  书连着书。应出版社之约,选编的读本《故乡》,已上市发行。又一连选编了三本,即《鲁迅人生感悟》《收藏物语》《手迹之美》,有的在2012年年底面世,有的要等到明年春天。还有两本散文集《星汉灿烂民国时》《淘书记趣》,将于春节前出版发行。另外,《百年陶瓷》《张炜:你在高原》,出版社计划列在明年上半年。

  还有写好的,未定稿。不急,慢慢来,一切只是新的起点。

  这二十年,是《淄博晚报》创刊的二十年。与一张报纸一起成长,一起见证,一起发展,不论怎么说,都是幸运的。

  我也感到自己有太多不足,还有差距。在这二十年当中,遇到过不少好人,他们给过我切实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常存感恩!

  有一次,我给远方的一位友人发去一条短信:“好好努力。有您在,就有希望。”前者是说自己。后者也可改为:“有文学在,就有希望。”

  以往的,过去就过去了;将来的,还要认真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