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昌:《大地上的血粮:莫言创作评传》
书名:《大地上的血粮:莫言创作评传》
作者:李恒昌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标准书号:978-7-5067-7198-4
字数:286千字
版次:2021 年11月第1版
印次:2022 年6月第1次印刷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21)第 242819 号
定价:58元
作品简介:
这部著作是李恒昌继完成“当代著名作家创作评传系列”的《大地上的长恋:张炜创作评传》《大地上的歌吟:赵德发创作评传》《大地上的星光:铁凝创作评传》《大地上的宝藏:王蒙创作评传》和《大地上的泪光:桑恒昌创作评传》之后,完成的第六部作品。该书坚持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原则和有血有肉批评的方法,对莫言的文学理念和主要作品进行了系统性、全息性、开放性分析和解读,既得出很多有别于他人的结论,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最独特的价值一个在于凸显出了一种“纠偏”的功能,即纠正了当下存在的来自莫言接受的种种偏见和误读。有人说,莫言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因为他的作品写得多么好,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他暴露了我们的愚昧、落后和黑暗,而且迎合了西方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并通过深入论证证明,持这种说法的人,恐怕大多数人没有真正读过或读懂他的作品,没有走进他深沉而博大的文学世界,更多的是道听途说、望文生义,或人云亦云,或以点带面,或以偏概全。因为,只有认真深入地阅读他的作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才能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他的思想、精神和情怀,才能真正领悟和把握他文学的要义、真谛和价值,才能真正摸清其文学创作所坚持的道路和方向。
李恒昌先生的学术研究还具有“掘金”功能。即面对当下某些文学批评善于从理论和概念出发,疏离作品本身而作理论或概念连环套的流弊,他积极探索了学术研究如何走出象牙塔的独特路径,坚持从作品出发,善于在作者创造的文学宝库中掘进,从而挖出“真金”,洞见了莫言作品独特的人民性、启蒙性和批判性。在莫言研究以顽强的生命力终成显学的今天,《血粮》这个具有“纠偏”和“掘金”功能的文本无疑是值得珍视和研究的。
这部著作,为大众真正走进莫言开出了一条布满宁静芬芳的便捷路径。那鲜活生动的叙述语言、学术机理的骨感张力、逻辑自洽的充分论证、旁征博引的新知,更有经过高度浓缩、脉络明晰、精准还原的莫言故事,让无暇眷顾莫言浩如烟海作品的读者,走进一个莫言魔幻的现实世界,见识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体悟他们的情感焦灼、共鸣他们的生命精神。
作者简介:
李恒昌,铁道战备舟桥处党委书记。中国铁路济南局作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首批签约作家、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签约作家、2021年度泉城实力作家。作品散见《解放军文艺》《清明》《评论》《百家评论》《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等报刊。曾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中国铁路文学奖、刘勰散文奖等。先后出版《大地上的血粮:莫言创作评传》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12部。主持创作大型组诗《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高铁组诗》《祖国正黎明:三大战役之诗》《泉城九歌:济南之诗》、报告文学《大河安澜:共和国黄河治理纪实》《大河瑰宝:齐河黑陶传》等。
专家推荐: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评委张丽军先生指出,这部书真实地再现了莫言时代历史细节的真实。作者在呈现“自发的批评”的自由、无拘无束的同时,也积极借鉴、学习和参照学院派批评的思想深度和理论视域,较好融合了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作家)的批评的优长,从而对莫言做了一个较为深入的、具有内在精神理念、合理逻辑架构的、颇具特色的“创作评传”思考,为同时代的莫言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份来自民间视域、文人情怀、时代气息的精神分析个案,为全景观呈现莫言时代的文化语境、时代精神状况、读者大众接受情况提供了新的丰富历史细节。
一是对莫言创作整体特征的把握。李恒昌先生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集合莫言作品创作的精神母题和学院批评家的思考,提出莫言创作是对故乡大地的红高粱、母亲带血丝的乳汁和口粮、先辈们喷洒在大地上的生命热血等意象的审美书写,命名为“故乡大地的‘血粮’”,以此来概括莫言文学创作的“故乡文学共和国”,表达莫言“故乡文学共和国”所包蕴的整体性意象、感受、意蕴、精神和思想。
二是较好诠释了莫言创作的审美心理和叙述模式。从莫言的话语中,李恒昌总结出莫言创作的审美理念的根源、审美心理机制和审美叙述模式。正是因为从马尔克斯、福克纳文学的创作审美模式的思索中,莫言获得创作的灵感:“小说并不负责帮助农民解决卖粮食难的问题,更不能解决工人失业问题。小说要的就是那样一种超常的精神。”李恒昌认为,莫言的创作,在有意无意地追求着这样一种“超常的精神”。
三是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呈现了莫言创作的独异性、神秘性人物形象谱系。“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正这片特殊的土地,令人爱,令人痛,令人恨,令人惜。在李恒昌先生看来,这里大面积种植的红高粱,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作物,不惧风雨,也不惧水涝,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红高粱不仅是农作物,是老百姓的物质食粮,是高密东北乡人的命和根;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是这片土地所养育的万物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形象、情感、汁水和意蕴,构成了一个以红高粱为隐喻的人物形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