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评论>作品评论

曲树强: 拨开历史迷雾 还原真实的孔子——著名作家张炜新作《为孔子一辩》读札

时间 : 2025-06-06 10:07:28
【字体:
浏览次数:

日前,著名作家张炜先生的最新力作《为孔子一辩》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位迄今已有近50年写作生涯、完成23部长篇小说、10部长诗、多部诗学专著、作品量达到2000多万字的高产作家,又以思想家的姿态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文化论著,用深邃的思想深度和敏锐的现代眼光,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是一位谨慎保守的变革者、专制王权隐忍的抵抗者、活泼丰腴且感性丰盈的艺术家、最能够与现代沟通的思想家。

一、‌重构历史定位,还原真实的孔子

张炜先生在书中开篇就鲜明地指出:“我们心目中的孔子,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孔子,而是在阅读中不断传播、不断变化和不断生成的‘新孔子’”。也就是说,真实的孔子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面目全非,孔子的思想一直在被后人误读至今。

《为孔子一辩》全书以《论语》为原点,剥除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后世附加的意识形态诠释,揭示儒学核心被历史权力异化的过程,勾勒“本来的孔子”(历史真实)、“工具的孔子”(政治符号)、“心中的孔子”(精神遗产)三个维度,突破传统“圣人”或“专制代言人”的二元对立叙事,通过分析孔子对管仲“不知礼”却称其“仁”的评价、子路“成人”之问等细节,还原了孔子思想中道德理想与现实功绩的动态平衡,指出孔子周游列国的实质是“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中推动渐进改革”,其看似保守的“复礼”主张实为对暴力的否定。书中强调孔子思想中“守成与变革”“理想与现实”的悖论统一,如既维护等级秩序又主张“民为贵”,既倡导礼乐教化又反对形式主义八股化。

张炜先生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批判那种将孔子简化为“道德完人”或“专制帮凶”的极端叙事,主张回归《论语》细节中的真实形象。例如孔子评价管仲“不知礼”却称其“仁”,展现道德理想与现实功绩的调和能力。子路问“成人”,孔子以“见危授命”回应,彰显对人性温度的重视。通过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艺术感性、斥责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的率真性格,塑造兼具诗情与锋芒的生动人格,与后世僵化符号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为当代人还原了一个真实而又立体化的孔子。

二、清除历史积垢,辨析“真儒”与“伪儒”

书中写道:“古今中外,所有民族中最好的东西都是相似的,而不好的东西则各有各的不好。”“儒学中‘最好的东西’,与世界其他民族都是相通的、相似的。它们在言说时,表达的言辞与习惯可能是不同的,但深处含纳的原理则是一致的。也正是因为这种一致性,才决定了它的价值、它的地位,特别是它的现代属性。”

是啊,几千年来,有人不知做出了多少努力,一定要找到、要接近,指认一个真正的孔子。这样的孔子我们称之为“正儒”;反过来,因为种种原因被歪曲和误识的孔子,可称之为“伪儒”。“正”“伪”之辨,贯穿了整个儒学。在此,张炜先生提出“正儒”须具备“一个核心(仁)和三个重点(民本、实践、开放)”,以此标准切割被异化的“伪儒”传统,将宋明理学对人性的压抑、明清科举对思想的禁锢定义为背离原始儒学的异化产物,强调回归“活泼丰腴的人”“感性丰盈的艺术家”的本真孔子。

书中在辨析真伪儒学的过程中,始终围绕《论语》原始文本展开,通过“掰开揉碎”的细读(如将部分内容译作白话文),让被神化或妖魔化的孔子回归人间,在思想考古中完成对儒学精神内核的抢救性发掘。

三、批判性重建人类文明坐标系,激活当代传统文化

张炜先生在书中指出儒学悲剧源于与权力的共生关系,批判明清科举八股化、宋明理学人性压抑等“伪儒”传统,强调回归“仁者爱人”“民为贵”等原始儒学精神;避开“古为今用”的功利陷阱,从经典中提炼跨越时空的思想基因,例如通过“名实之辨”反思现代社会价值危机,借助“克己复礼”探讨个体欲望与社会秩序的平衡;将孔子与苏格拉底、卢梭等西方思想家并置,揭示其“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一超越时代的命题;又如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康德道德律令的内在相通性。

总之,张炜先生的批判性重构,既破除了传统诠释的权力滤镜,又避免了虚无主义的解构陷阱,最终呈现出一个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挣扎求索的思想者形象,为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提供了新的认知范式。

.   四、跨界书写打破壁垒,智性表达客观得体

.‌ ‌  纵观《为孔子一辩》一书,既不能单说是散文随笔,也不能说成是学术论文,它是融合学术考据与文学想象且打破专业壁垒的一种跨文体写作。全书以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完成了对儒学精髓的系统梳理,实现“在哲学上讲透、性格上讲透、时代变迁上讲透”的写作目标。书中贯穿中西对比,将孔子思想置于人类文明坐标系中观察,呈现鲜活多维的历史场景。而且全书对儒家传统批判的尺度把控十分精准、火候到位,客观公正的评价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及时代意义,正如张炜先生本人所述:该书旨在“与时代对话”而非颠覆传统,其思想锋芒恰体现在对儒学现代性转化的可能性探索之中。

.诚如书中结尾写道:能够通向未来、有利于生存与进步的思想,就是现代的,反之就是反现代的。

孔子与他的思想穿越了几千年的历史迷雾,一路走进了我们的时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当年的那条河还在,它一直流到今天,还要流向未来!”书中结尾这段话,韵味悠长,意味深远......

【作者简介】曲树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散见《山东文学》《时代文学》《胶东文学》《辽河》《湛江文学》《唐山文学》《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报刊,曾入围第十二届(2020年)万松浦文学奖,荣获“2021—2022年度烟台优秀文艺作品奖”等奖项。 

信息编辑:刘青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