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阵: 崇高母性与人类美好情感的绝响——读厉彦林散文集《母爱情深》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关于母爱的书写从未缺席,它们如璀璨星辰,照亮着人类情感的苍穹。厉彦林的散文集《母爱情深》,以细腻笔触、真挚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母爱画卷,奏响了一曲关于崇高母性与美好情感的绝响。这部散文集,不仅仅是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追忆,更是对普天下母爱的深情礼赞,它跨越时空,触动着每一位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引发人们对母性光辉与情感力量的深刻思考,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母性的崇高与人类美好情感的深沉,奏响了一曲震撼心灵的绝响。
一、平凡与伟大:母性形象的立体塑造
在《母爱情深》中,厉彦林笔下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母亲的缩影,却又有着独一无二的生命光彩。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母亲是勤劳坚韧的化身。在艰苦的岁月里,她如同永不停歇的陀螺,日夜操劳。田间地头,她挥洒汗水,辛勤耕耘,只为换来一家人的温饱;家中灶前,她精心操持,为家人准备每一顿粗茶淡饭。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母亲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用自己的坚韧为家人遮风挡雨,成为家庭的精神支柱。
母亲也是智慧善良的典范。她虽然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却有着最朴素的人生智慧和最纯粹的善良。在日常生活中,母亲用言传身教教会作者做人的道理。她常说:“做人要本分,要懂得知恩图报。”在邻里相处中,母亲总是热心帮助他人,自己家并不富裕,却会在邻居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种善良与无私,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作者的心中,生根发芽。在教育子女方面,母亲也有着独特的智慧。她不会讲大道理,却懂得在生活细节中引导孩子。当作者遇到挫折时,母亲会用温暖的怀抱和鼓励的话语给予力量;当作者取得成绩时,母亲会在欣慰的同时,告诫他不要骄傲自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受益终身。
母亲更是充满深情与柔情的。在严厉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温柔细腻的心。她对子女的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采用了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法。在回忆往昔与母亲相处的温馨场景时,又不时回到现实,描述自己在没有母亲的日子里的思念与感慨。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文章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既让读者沉浸在过去的温暖中,又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当下的悲痛与怀念。
厉彦林通过对母亲生活细节的生动描绘,让一个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这个形象,让读者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唤起了人们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之情,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母性的崇高与伟大。
二、情感的纽带:母子深情的细腻表达
《母爱情深》不仅仅是对母亲形象的塑造,更是对母子之间深厚情感的细腻刻画。这种情感,是在岁月的长河中,通过无数的生活片段和点滴回忆逐渐积累而成的,它如同一根坚韧的纽带,将母子的心紧紧相连。
作者对母亲的依恋,贯穿了整个成长过程。在童年时期,母亲是作者的全部世界,是安全感的来源。无论是玩耍时的陪伴,还是生病时的照顾,母亲都无微不至。
在《十年祭》《襁褓》《电话号码》《娘的白发》等散文,如同一把重锤,敲开了作者尘封的记忆之门,也叩击着读者的心弦。厉彦林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回忆着母亲离世后的十年岁月。时间的流逝并未冲淡他对母亲的思念,反而让这份情感愈发醇厚深沉。那些与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记忆的长河中被重新打捞起来,无论是母亲清晨为他准备的热腾腾的饭菜,还是夜晚在昏黄灯光下为他缝补衣衫的身影,都被作者用细腻的文字娓娓道来。
母亲对作者的爱,则是无私且毫无保留的。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为了子女的幸福,甘愿付出一切。从作者的出生到成长,母亲始终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在作者求学阶段,为了凑齐学费,母亲省吃俭用,四处奔波;在作者工作后,母亲依然时刻牵挂着他的生活和事业,总是在电话里叮嘱他要注意身体,好好照顾自己。这种爱,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责任,它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作者的心田,让作者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母爱情深》中,作者通过回忆与母亲相处的诸多场景,展现了母子之间情感的互动与交流。那些看似平凡的对话、温馨的瞬间,都成为了情感的载体。比如,作者与母亲一起劳作时的欢声笑语,分别时的依依不舍,重逢时的喜极而泣等等。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同时,作者也在回忆中不断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对母亲的理解和爱也愈发深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回报远远不及母亲的付出,这种愧疚之情,也成为了他创作这部散文集的动力之一。
三、生命的根系:母爱的三重维度
娘是生身母亲,大地是养身母亲,祖国是立身母亲,于是“母亲”成为一座心中的丰碑。
厉彦林的笔触,既是对生母祁为菊的深情回望,亦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现代解码。他以“三位母亲”(生母、地母、国母)为叙事经纬,将母爱从血缘伦理升华为文明符号,在个体记忆中发掘出普世价值的金矿。书中采用“三位母亲”的框架(生母、地母、国母),从哲学、历史、社会等多角度诠释母爱,并通过家族记忆、革命叙事、文化反思等层面展开,形成立体化的文本空间。例如,对沂蒙精神的书写既包含个体温情,又呼应革命文化的宏大主题,展现出“人情美”与“人性美”的交融。
生母:苦难中的神圣微光
母亲祁为菊的形象,是《母爱情深》最触动人心的文学创造。这位沂蒙山区的普通农妇,在厉彦林的笔下被赋予了“地母”般的神性光辉。书中“留两墩地瓜喂地”的细节堪称经典:秋收时节,母亲坚持在地头留下两墩未被挖掘的地瓜,因为“地也需要喂养”。这一行为既是对土地馈赠的朴素感恩,亦暗含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母亲的针线筐、粗瓷碗、老布鞋等日常器物,在作者的记忆重构中成为承载文化密码的圣物。
这种神圣性并非来自刻意拔高,而是源于对生存苦难的诗意转化。在散文《襁褓》里,作者回忆起寒冷的冬夜,“我降生时,天气还很冷,娘只好把我包裹进旧棉裤内胆的棉絮套里。我初到人间,给我温暖的,就是那棉絮套。如果没有娘的精心守护,我肯定活不下来。“我印象中的娘,整天拿针弄线、养猪喂狗、烧火做饭、家长里短,我最看重的就是这人间烟火气、儿女情长。我渐渐明白:娘赐予了我生命,今生今世,我就是来为娘当儿子的。我们娘俩母子一场,这是上苍恩赐的缘分。”这种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蕴含着母亲深深的爱。随着作者的成长,离开家乡去求学、工作,母亲的牵挂与思念从未减少。她会默默地为作者准备行囊,把满满的爱塞进每一个角落;会在作者离开后,站在村口久久凝望,直到看不见作者的身影。作者以近乎人类学的田野视角,将艰辛劳作升华为仪式化的美学表达。这种书写策略,与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形成隐秘对话——当母爱在生存重压下依然保持尊严与优雅,人性的光辉便穿透了物质的贫瘠。
地母:文明原型的精神雕塑
从沂蒙红嫂用乳汁救治伤员的传说,到胶东乳娘为保护革命后代牺牲亲生骨肉的史实,厉彦林敏锐捕捉到中华文化中“地母崇拜”的集体无意识。书中“乳娘”群像的塑造,揭示了一个震撼的文化命题:在极端历史情境下,母性本能与家国大义竟能达成惊人的同构。当哺乳行为从生物本能升华为精神哺育,女性的身体便成为民族存续的隐喻性载体。
这种将母体与土地、国家相联结的叙事策略,暗合荣格提出的“集体原型”理论。沂蒙山区裸露的红土崖、乳山深处隐秘的育儿洞、戈壁滩上母亲们用体温融化的雪水,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母性意象”。作者通过地理空间的诗意编码,使母爱叙事获得了文明起源叙事的宏大维度。正如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所言:“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
国母:家国同构的精神象征
在《母爱情深》的叙事逻辑中,“三位母亲”的终极指向,是对“家国同构”传统的现代诠释。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娘是生身母亲,大地是养身母亲,祖国是立身母亲。”这种递进式的伦理建构,既延续了《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又注入了革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基因。
书中对“戈壁母亲”的书写最具象征意味。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些跟随建设兵团挺进新疆的女性,在荒漠中生育、哺育、教育的经历,实质上是将个体母职转化为国家母性的过程。当她们用芨芨草编织摇篮,用军用水壶喂养婴儿时,母爱的私人性与国家的公共性达成了完美共振。这种书写,既是对“舍小家为大家”革命伦理的文学印证,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处理家国关系的情感范式。
四、文化的传承:母爱背后的精神力量
厉彦林的《母爱情深》,不仅仅停留在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上,更深入挖掘了母爱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展现了母爱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塑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母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母爱则是孝道产生的根源。母亲用自己的言行,将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传递给子女。在《收庄稼》中,作者写道:“我怎么觉得读书和收庄稼是一个理儿。那书就像是满地的庄稼,每个人的书包都是块大小肥瘦一样的庄稼地,脑子就是那粮缸。谁收粮多,谁的碗里就有好饭吃。要是不抢着收,就会饿肚子……”母亲的这些教诲,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她教育子女要尊敬长辈,懂得感恩;要珍惜劳动成果,不铺张浪费;要做人诚实,做事守信。这些传统美德,通过母亲的言传身教,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了家庭的精神财富,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
母爱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的勤劳坚韧、善良无私,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相契合。在艰苦的环境中,母亲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向前。同时,母亲的善良与包容,也让人们学会关爱他人,团结互助,这种精神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可以说,母爱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如同血脉一般,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身体里,成为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此外,《母爱情深》还通过对母爱主题的书写,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家庭、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情感世界变得日益复杂,家庭关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而这部散文集,让人们重新审视母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反思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提醒人们珍惜亲情,感恩母爱。同时,它也让人们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母爱是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纽带,只有重视家庭、弘扬母爱,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文学的魅力:沂蒙大地的泥土芬芳
厉彦林立足沂蒙,创作了许多以沂蒙为体裁的文学作品,《母爱情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的散文作品,除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厉彦林高超的散文创作技巧。
在语言风格上,这部散文集质朴自然,清新流畅。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以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却能直击读者的心灵。这种质朴的语言,散发着沂蒙大地的泥土芬芳,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真实的亲切感。“不知不觉又是寒露节气。我抓起一把家乡干爽的黄土揉搓起来,感觉胸膛里有滚烫的火苗跳动,阳光与温暖汹涌而来。这是大自然的回馈,也是心灵的邀请。”(《山村情深》)简短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浓浓的情感,让读者仿佛也能品尝到母亲做的饭菜,感受到家的温暖。“远远地望见风吹起娘的衣角。娘的满头白发被风唤起,像一团白云在飘动。斜阳从她的背后照过来,衣服上披着一层浅浅的金色,把弯曲的黑剪影叠印在地垄上,任凭夕阳和寒风把黑剪影拉得很长很长,跨过了几道地垄。娘犹如一棵孤单的树,兀立在大地之上,在岁月的脊背上穿行游走。”(《黑剪影》)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多以白描手法又不乏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作者还运用了细节描写、象征、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在散文集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母亲在田间劳作、做家务活的动作、说话时的语气、迟暮之年母亲的神态变化等,这些细节如同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让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母亲的音容笑貌,亲身体会那份浓浓的母爱。作品中还运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如在《岁月脊背上的黑剪影》《生命最后一截灯芯》《山村灯光》等文章中,作者将“黑剪影”“生命最后一截灯芯”“山村灯光”“娘的白发”赋予了象征意义,象征着母亲的生命,象征着母亲的坚韧和对家庭的守护,更加突出了岁月的无情和母亲为家庭的付出,将母亲的形象塑造得丰满而立体,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份无私而深沉的母爱。
厉彦林的散文集《母爱情深》,是一部关于母爱、亲情与生命的赞歌。它以平凡而伟大的母性形象、细腻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奏响了一曲崇高母性与人类美好情感的绝响。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母爱的光辉,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它不仅是作者对母亲的深情缅怀,更是对普天下母爱的深情礼赞,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深情呼唤。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情感逐渐淡漠的社会中,《母爱情深》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母亲的爱,不要忘记家的温暖;它激励着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情,传承和弘扬母爱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让崇高的母性和人类美好的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信息编辑: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