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评论>作品评论

魏志尚:一曲神圣的母爱赞歌——读厉彦林散文集《母爱情深》

时间 : 2025-06-10 09:15:49
【字体:
浏览次数:

在浩渺的文学星河中,母爱主题如一颗璀璨恒星,始终散发着温暖而动人的光芒。日前,我省著名作家厉彦林的最新力作《母爱情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品于经典主题中另辟蹊径,以独特的选题视角、深邃的主题内涵和精妙的破题手法,打破了传统母爱题材文学作品中单一的情感倾诉与伦理叙事模式,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叙事手法上实现了创新性突破,以多元视角重新解构母爱内涵,为读者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阅读盛宴,堪称一部镌刻母爱丰碑、激荡精神长河的佳作。

从思想内容上看,《母爱情深》一书中,作者以笔为梭,将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母爱碎片织就成一部跨越血缘与时空的史诗,不仅镌刻了作者母亲祁为菊的剪影,岳母等亲人的身影也在文字间深情展现,与书中沂蒙红嫂、胶东乳娘、戈壁母亲等伟大女性群体的感人事迹共同书写。作品收尾处,作者站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高度,简写《中国母亲》,思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如何将母爱与时代感情融合、社会风尚如何倡树,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张力的文学力作。作者将每一段文字用心雕琢,如同繁星汇成璀璨星河,照亮民族精神的苍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多角度、多层次、广维度描写“母亲”题材的纪实性文学作品。

从艺术手法来看,《母爱情深》走出了艺术化书写母亲的传统,以真实作为生命,靠细小的情节打动人心。作者以细腻笔触追忆自己母亲祁为菊的生平点滴,从煤油灯下纳鞋底的温馨场景,到母亲在艰苦岁月里为子女求学奔波的辛劳身影,将个体母亲的慈爱与坚韧刻画得入木三分。

众所周知,高尔基的《母亲》,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等名篇小说,以及国内作家彭学明的纪实散文《娘》等,都是以母亲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与上述传统名篇小说书写母亲不同的是,《母爱情深》将视野投向宏大的历史与社会图景,浓墨重彩地描绘沂蒙红嫂、胶东乳娘、戈壁母亲等伟大女性群体,实现了从个体情感向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升华。母亲们在革命与建设的特殊时期,以超越血缘的大爱,为保护革命后代和建设祖国,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作品通过对母亲们的生活细节和感人事迹的生动呈现,将“娘是生身母亲、大地是养身母亲、祖国是立身母亲”的哲理贯穿始终,构建起三位一体的精神丰碑。这种将个体母爱与群体母爱、私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相结合的选题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层次,更使母爱主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让读者得以从多个维度领略母爱的伟大与神圣。

厉彦林笔下的母亲,既是给予子女生命与温暖的个体,也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更是祖国母亲的具象化体现。从母亲对子女无私的关爱中,我们能感受到亲情的力量;从红嫂、乳娘们为革命事业的奉献中,我们看到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从对祖国母亲的礼赞中,我们体会到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主题的升华,使作品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具有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引导读者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对大地的敬畏、对祖国的热爱,激发起孝亲爱国的情怀。

在破题与写作手法上,《母爱情深》同样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匠心。作者摒弃了传统母爱文学中常见的艺术化虚构手法,以纪实性的笔触和真实的细节打动人心。书中每一个故事、每一处描写都源自真实生活,无论是母亲在煤油灯下为子女缝补衣衫的场景,还是红嫂们用乳汁哺育革命后代的事迹,都以质朴而真挚的语言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直击读者心灵深处。同时,作品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条线围绕作者个人与母亲的生活点滴展开,细腻描绘日常中的母爱;另一条线则穿梭于历史长河,讲述伟大女性群体的感人故事。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彼此呼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母爱的丰富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描写与母亲相关的人和事的同时,巧妙运用侧面描写,创新性地通过邻里的称赞、家人的回忆等不同视角,共同回忆自己的母亲,从不同角度映衬出母亲的美好品质,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催人泪下。书中关于母亲的一点一滴也更真实、更可信,更有感染力。

《母爱情深》以其独特的选题、深邃的思想主题和精妙的艺术写作手法,成为母爱文学领域的一部扛鼎之作。作品不仅是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追忆与怀念,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对民族精神的礼赞与歌颂。在当今时代,这部作品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人们的心灵,激励着读者传承孝道、爱国奉献,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相信这部佳作将跨越时空,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读者。

信息编辑:刘青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