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玉军: 《陪父母老去》——那些温暖我的灯火
《陪父母老去》这本书,记录了我的母亲从生病到离世的整个过程。妈妈走后,我思念着她,陪伴着爸爸,用文字记录着生活,这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留住时间、留住爱的方式。就像书封上的那句话:“我在,你就在。”我在一天,就记得妈妈一天,我不在了,我把她写在书里,她还在着。
我的记录,原本只是给自己看,妈妈走后,我把这个主题从纷繁的文字中提取出来,这段生活有了分量,陪伴的意义慢慢浮现。它由一天一天一个一个细节组成,缓慢而坚定地推进,从未病时幸福愉悦的生活,到与病抗争的纠结,再到后期漫长地与老病共存,父母相濡以沫,我来奉养陪伴,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完整而圆满,都相互支撑与爱护。
一个二十多岁的读者有一天找到我,让我签了六本书,他要送给父母和朋友。他说:“我希望我能像你那样陪伴父母,也希望将来我老了,也能有你这样的子女陪伴。”一个工作繁忙,母亲罹患脑血栓的朋友,她自己无暇照顾,驻家护工不专业,母亲康复缓慢,她心里很痛苦。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她跟母亲商议,将母亲送去了专业的养老康复机构。她说:“养老有很多模式,没有好坏,只要适合老人需求的,老人自己也认可的,就是好的。我妈妈刚开始不肯去养老院,我说咱们去住几天先试试,不行就回家。现在康复很快,她在养老院很适应,不提回家的事了。”还有母亲离世多年的读者,晚上看了书,第二天跟我说:“谢谢你,昨晚我梦见了妈妈。”到后来,开线下读书会时,我会特意强调时间。因为一提起父母,读者就会有太多的话要说,太多的遗憾与感念,滔滔不绝,有痛与泪,不好控制时间。这也正是我写在封面背后的那句话:“我走过的路,是我们共同的路。”这就是共鸣,这就是共情。
书中记录了爸爸牵着身患帕金森病的妈妈的手,口中喊着“一二一”,在院子里练习走路的身影,那是养老院一景。他安排妈妈的食谱,每天都有营养粥时间、酸奶时间和水果时间,护理员掰着手指给我数他的加餐时间,一边数一边笑。他照顾妈妈17年,自己也慢慢老病,却从未有不耐,一直乐在其中。2019年,爸爸82岁、妈妈81岁,他们勇敢地离开家,住进了医疗条件好、可以床头抢救和吸氧的养老院,是因为妈妈的身体需要,也因为他们相爱一生,相信无论在哪里,只要两个人在一起,那里就是家。父母对我和妹妹的爱,也让他们相信,无论多困难,我们一定都会全力以赴,“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能陪伴着父母老去是一种福气。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能回忆起的,是小时候父母的关爱,是离别时撕裂的剧痛,这中间的岁月,是缺少细节的。而陪伴父母左右的子女,人生的这一课上得十分完整,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父母在身边的幸福和踏实。每次我去看望他们时,他们那欢喜的脸,我出书时候妈妈高兴得颤抖的手,爸爸开心时拍我后背的温暖,这些即时的享受,远离父母的人没有。
我自己看《陪父母老去》的时候也常常笑起来,当时这么有趣么? 不记下来就都忘记了。妈妈走了一年半,我写的这十万字,还是记录我和爸爸的日常。比如今天爸爸想妈妈哭了,我也陪着哭,两人最后互相安慰,就不那么难过了。或者今天给爸爸做了好吃的饭,又洗了澡,理了发,爸爸很开心。当妈妈走了,爸爸也走了,我在这世间空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这些记录,就是温暖我的灯火。如果这灯火,也温暖到看书的人,那就是我记录的意义。
(来源:中华读书报)
信息编辑: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