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玉:唯有真善最动人心——刘霞散文集《春见》序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探索了艺术的本质与生活的关系,提出了“美即生活”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强调了美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它们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
这本散文集的作者刘霞,就是一个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人。综观作者所集的散文,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她爱生活,爱自然,爱所有的人。也正因为有爱,让她在平凡的服务岗位上,重复着日复一日的枯燥的服务工作,却在平凡中发现了如此之多的美。爱从何来?我们不难从她的散文集中,读出一些端倪。这恰巧应了智者所总结出的人生三大幸事:一是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二是上学时有一个好老师,三是工作中有一个好领导。这三者,她全都占尽。她用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这些爱。《雨中飘荡的记忆》中:那时正值盛夏的一个暴雨夜,屋外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父亲毫不犹豫地穿上雨披,不顾母亲的反对,一头就冲进了大雨里。待父亲从军人服务社买回来橘子罐头的时候,浑身上下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雨水顺着裤腿儿在父亲站着的地方流成了两条小溪。母亲心疼地责怪父亲“你就不能等雨停了再去买!”“那不行,我闺女等不了。”舐犊情深跃然纸上。《我的小学老师》中:张老师独具慧眼,发现了我的写作潜质。从那以后,她便利用课余时间给我 “开小灶”,鼓励我多读书读好书,开阔自己的视野,时不时带几本文学书籍给我读,书店里有了好书也推荐给我。每次上作文课作文写完交上去后,我都满怀期待……作文本拿到手里,我先看张老师的红笔批注,那些肯定和鼓励的话,让我惊喜不已。是张老师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我的良师丁洪亮》中:在前往北京的路上,他始终悉心照料着我的父亲,就像一位贴心的家人。他时不时地弯腰查看我父亲的状态,轻轻为父亲调整一下靠枕,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轻声安慰着我们,没事,会好起来的。写出了在我们危难之时丁总的真情实意,文中还写了丁总对她的培养和关爱,遇到这么一个像家兄、家父的好领导,看了让人动心。在她身边的这些人,无论是家人、老师和领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正因为她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着这些爱,才使她也有一颗爱的心。她经常鞭策自己,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常念行善之事。在《温暖之光》中,她本来是想写一写得了绝症的张崇光,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的事迹,却无意中透露出她对同事的关爱。一种想人所想,急人所急,无微不至的爱。她帮着他治病,帮着他寻找生活来源。帮助别人,不遗余力,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这样的好事做了好多好多,可是她却挂口不提。古人云,人不穷不从文。据我了解,文学圈里的朋友,不论谁有困难,只要让她知道,她都会伸出手来拉一把,只要是谁出了书,她都会买一部分送人,以接济他们。
当刘霞把自己这本沉甸甸的书稿交到我手,让我为其作序时,我先是大吃一惊,惊得是她在百忙之中,在短短的一两年中,就能写出一本散文集,让我肃然起敬。虽然自己才疏学浅,难以胜任这份责任,可我还是斗胆地答应下来。她羞羞答答地对我说,这本书写得仓促,水平有限,只是个爱好。当我认真地读完全书后,我被书中所描写的人和事,深深地打动。唯有真善最动人心!文笔尽管青涩,却尤其可爱。因为她不卖弄,不装腔作势,不耍花架子,而是铺下身子,实实在在地写了生活中的真事、善事、美的事。其艺术性也足以打动读者的心,让读者在读完每一篇时,都会掩卷长思。美的作品往往能够使读者在感官上得到享受,同时也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在当今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时代,它就像一道温暖的光,足以温暖我,也温暖你。也会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茉莉花开》是小切口,大主题。看上去是小资情调,其实是家国情怀。父亲到达云南边境后,老家的爷爷收到了邮局送来的茉莉花茶。爷爷颤抖着打开包裹,那双大手几度迟疑,当爷爷闻着茉莉花茶的香又飘满了村庄时,他仰起头,忍下了就要冲出眼眶的泪水,喃喃地对家人说:“好男儿当保家卫国,我的儿子好样的,我不哭!”一个“我不哭”却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疼!《我的小脚姥姥》,小脚板,却是大智慧。尤其对待婚姻大事上。待媒人走后,姥姥一板一眼地给母亲讲道理:“闺女啊,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你打小在家没吃过苦,虽说日子艰难,可咱家从来没让你受过委屈,以后嫁到婆家就难说了。我看这小伙子心眼好,人实诚,又在部队里锻炼了这么多年,肯定会好好待你,你好好想想吧。”母亲认真地想了三天,才点头同意了这门亲事。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一个短小精悍,善良而又充满智慧的小脚老太,正笑盈盈地向你走来。还有什么比这些描写更能打动人心?在选材上,作者也是颇费脑筋的。在写《我的良师丁洪亮》时,丁总在诸城可谓是有名的大能人和大善人。在写他的工作细严时,只用了一块抹布、两块地面砖,可谓是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抹布要半干不湿,才好用。地面砖要一样厚薄,才结实。作者在写法上也是不落俗套,花样多出。在一个寒冷的晚上,已经下班的丁总,急急忙忙地回来了,他说快快快,快准备五千块钱,接着提着一个大袋子、端着一个大水杯出来了。并示意我赶紧跟他一块下楼。这地方有小说味道,还留了悬念,埋了伏笔。等她下楼一看,原来楼下有一对残疾父女。原来这袋子里装的是饭,杯中的水,以及信封中的五千块钱,都是为这对残疾父女准备的。尤其是那杯水。丁总说,这水不冷也不热,正好喝。这正是细节中的细节。
在这里我特别指出的是散文《太阳花的味道》,作者没有用第一称,而是虚拟了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少年的她,一个不谙世事人情的她。把散文当小说来写,当然这不是她的独创,可是作为初登文学殿堂的她,这个大胆的尝试,确实值得佩服,也值得学习。
当然,这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在各个方面都还有待于提高。如在布局谋篇上,还可再巧一些,使起承转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在材料的取舍上,要选择最能打动读者的部分,抓住重点,把力用在最需要用力的地方。写作者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难迈过去的坎,就是语言。借用教科书上的话来说,语言是文学的艺术。写好语言的不二法门,就是不断地读,不断地写,不断地锤炼,不断地琢磨。特别是久做行政工作的朋友,要避免官腔。学生腔难改,官腔更难改。它是软伤,也是硬伤。细节决定成败,也不可忽视。在细节上,要充分发挥女性作者心理上所独具的感知和感受。做到疏可跑马,又密不透风。
诸城是人杰地灵之地,文宗师伯层出不穷,历史上有做五弦琴、制《南风歌》的舜帝,懂鸟语的公冶长,画《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金石学家赵明诚,浓墨宰相刘镛;当代则有作家王统照和王希坚、王愿坚,曲艺家陶钝,诗人臧克家,以及写《李慧娘》的孟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凭着刘霞的大爱,聪慧好学和执着,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写出更加好看的散文。
是为序。
信息编辑: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