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作协新闻

北京老舍文学院第五届、第六届高研班山东行圆满结束

时间 : 2024-12-17 16:35:03
【字体:
浏览次数:

12月9日至13日,北京老舍文学院第五届、第六届高研班学员赴山东开展异地教学。活动由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带队,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敏,高研班二十余位中青年作家参加交流。

山东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学资源丰富。本次老舍文学院高研班异地教学,以追寻老舍先生创作生活足迹为主线,聚焦青岛、济南两地的文学文化资源,涵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抗战文化、地域文化、大运河文化以及老舍创作史、山东省近现代文学史等多个领域,包括举行专题讲座、开展座谈交流、行走文化地标、召开班会研讨等内容。

参访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妍授课

参观王蒙文学馆

在青岛居住时期是老舍先生创作的高峰期之一。他在原国立山东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之一)任教的同时,创作了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文博士》,以及代表作《骆驼祥子》。高研班一行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展教学与交流,并前往王蒙文学馆参观学习。该院修斌院长出席活动并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徐妍教授的课程《新时代文学创作的自主性探索——以王蒙、曹文轩、何向阳近年来的作品为例》,用文本分析的方式,通过作家王蒙、曹文轩、何向阳的代表作,为学员们系统分析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中国式现代化特质与路径。

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学员们在这里参观了各种舰艇模型、海军装备、历史图片和珍贵文物,感受到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和中国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学员们还前往老舍公园,感受青岛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历史变迁。在山东省文联第一任主席王统照、原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山东大学原校长华岗故居等参观走访,身临其境地了解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们的生平与贡献。‌‌

北京山东作家座谈交流会

济南与老舍先生的密切关系尽人皆知,他在这里成家立业,更创作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济南的冬天》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无怪乎老舍自己也说: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在济南,高研班一行受邀来到山东省作家协会,与山东作家代表进行交流。座谈会由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赵艺丁主持。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山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东,北京市作协驻会副主席、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敏,济南市文联二级巡视员、市作协主席张鸿福,山东省作协有关部室单位、专业委员会负责同志,及部分骨干作家参加座谈会。与会作家代表结合各自创作经历、体会进行发言。大家探讨了京鲁两地各自在诗歌、小说创作方面的新进展新收获,讲述了通过文学活动、期刊投稿等方式缔结的文学友谊,讨论了自己正在耕耘的好选题好素材。座谈务实而深入,气氛真诚且热烈。

在山东文学馆参观

赖洪波介绍了老舍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来鲁开展异地教学有关情况,并对山东省作协对此行给予热情周到的安排表示感谢。周敏介绍了北京作协和老舍文学院工作情况,着重分享了通过组织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基层作家培训班和实施“名师带徒”计划等工作机制。陈文东介绍了山东省作协和文学工作基本概况,特别是近年来强化政治引领、组织文学活动、推进“深扎”实践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张鸿福介绍了济南市作协在精品创作、作家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举措。赵艺丁在总结中表示,此次活动必将有力促进京鲁两地文学交流与合作,希望两地作协和各位作家携手,为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座谈会结束后,两地作家一同参观了山东文学馆。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夫龙教授授课

留驻济南期间,学员们倾听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夫龙讲授了《老舍的柔情侠骨——以济南体验为中心》的专题课,并邀请济南青年作家一起,与教授进行对话交流。高研班一行还到山东博物馆、老舍纪念馆、老舍旧居、张养浩纪念馆、李清照纪念馆、辛弃疾纪念馆等地走访学习,近距离邂逅老舍笔下的济南,感受这片土地上古韵今风交融碰撞和齐鲁千年文脉最动人的底色。

参观山东博物馆

此次异地学习是第五届、第六届高研班学员封闭培训后开展的第二阶段教学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先后举办专家授课2场,座谈交流2场,参观博物馆和故居13处。高研班一行跟随老舍先生的足迹从青岛到济南,既通过高校教授的现场授课增进了文学创作的专业知识;也利用实践教学、深入生活等走访,加深了对文学创作的感悟;更真切感受到了山东文学发展成绩和当地作家、文学工作者们深厚的友情。同时,山东省作协、文学院的工作经验,也为北京老舍文学院今后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持续更好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家感言

1

王惟妙

山东是中华文脉之源,跟着老舍文学院,我有幸踏上这片赤诚的礼仪大地,追寻张养浩、辛弃疾、李清照、王统照、老舍、王蒙等古今文学大家的足迹。行程将现代与传统连同的时空隧道,让我体会跨越千年的文人精神传承。最令我铭心的是,我端坐于诞生《骆驼祥子》的书桌前,面对红色玻璃木窗外那棵老树,它依旧傲然耸立。初雪后,暖阳透过枝干抚照,桌布、笔架、稿纸、圆眼镜、印泥盒、台灯,连同我一起,蒙上金辉。那些老舍笔下的人物,于眼前恍惚朦胧中,踏着历史的传送带,向我飘逸而来。祥子一脚勾起人力车梁,说:“您瞧我,什么闲钱都不敢花。”虎妞泄愤般吐出片瓜子皮儿,骂:“臭嘎嘣儿的。”接着是沉默不语、长跪不起的小福子、抄着手的刘四爷、还有高妈、曹先生……他们一个接着一个,由小渐大,陆续穿过我左右,继而消失不见。这是一场近乎神圣的仪式,我将这些人物封装、储存、继承,狂妄又惭愧地赋予自己某种使命。

2

李 林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落日就快在华北平原上走失,似乎有一种空旷的孤独向我袭来,大家些许都带着疲惫,已没有去时那种兴奋与活力,我知道高铁到站,我们就要各自湮灭于喧嚣的人群,回归以往日常的生活。虽然我们这批人想再次完整地相聚可能再无可能,但我收获的友谊却会一直铭记于心。于我而言,写作是孤独的,能在这种孤独之外寻找到一种与之相关的温暖陪伴,我甚感幸运。我们奔向这场满怀期待的相聚,是在一个旭日东升的清晨,所以落日的走失是短暂的,虽然偶有阴云、雨雪,但它总会在新的某一天升起,越升越高,希望我们也是……

3

左惟微

二零二四年冬月,同老舍文学院师生,沿老舍先生的足迹,从北京到了青岛,又从岛城到了泉城。青岛老城区之美,隐在巴洛克形式的欧式建筑里。浮山湾三面环海,科技灯光秀,璀璨楼宇成画卷。在大学教书的老舍先生,很少有时间游览岛城。他忙着看书、查资料、备课、备讲义、接待来访的同学。实在累了,他推开门,看到邻居院里的一树樱桃。再一探头,房子中间隙空,看见一小片绿海。多年后,王蒙先生也在永恒的时间里,种下花园,《蔷薇蔷薇处处开》。沿龙山路一直向上走,有棵琵琶树亭亭如盖,叶间白花盛开。从青岛到济南,去先生纪念馆的路上,天突降下大雪。雪纷纷扬扬落在大明湖,落在红门深巷,乌瓦白墙。像先生慷慨的爱意,从天井撒下,落在身上。一路跨越山海,原来,先生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我们。我亦是文艺界一名小卒,愿追随老舍先生足迹,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再次感谢老舍文学组织的教学活动。

4

仇丽宇

踏入济南,在纷纷扬扬的雪花团簇中,仿若踏入老舍先生笔下的文学画卷。旧居的一砖一瓦,都在低诉着先生的创作过往。漫步于大明湖畔,湖水轻漾,我仿佛看见先生正凝视着这方景致。趵突泉的泉涌如练,这不息的灵动,是否也曾为先生的文字注入活力?在济南的街巷中徘徊,我思索着先生如何将风土人情化作篇篇经典。此行让我领悟到,文学源于生活的热爱与细致观察。老舍先生用济南的山水人情,编织出不朽的文学梦境,令老舍文学院的我沿着他的文学之路,探寻文字的魅力与力量。

5

郭大熟

在青岛和济南,沿着老舍先生的行走足迹,参观他的旧居,我体会到一张安静书桌的不易、和平生活的可贵。老舍先生走遍世界各地和祖国各省份,他的眼界、胸怀、交游以及对老百姓的同情同理心,让他作品的质地刚强而润泽。在与山东省作协领导以及山东作家、诗人的交流过程中,他们的博大、开朗和激情让我更体会到,一个有追求的写作者,不应该焦灼在既有的价值观里,以自我为中心,以健康的悲观为响鼻,以偏见为半径,以惰性为轨道,循环往复地画地为牢。

6

李 力

这短短几日,于我而言远非一次简单的地理迁徙,而是一次灵魂与文学赤诚相拥。感恩老舍文学院,用老舍先生文字这根红线相牵,引我如梦。走过他的街巷,遥望他的天空,自此,烟火日常、《济南的冬天》都会成为触发回忆的机关。对,还有雪,在老舍纪念馆,济南下雪了。老舍先生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是的,那是最妙的。当此次循老舍足迹的旅程悄然落幕,慢半拍的我,脑海里的光影碎片才渐渐冒头,火车往回开,我想,或许,真正意义上对文学的寻访、追问与遇见,此刻正在拉开序幕。

7

李倩

此次学习课程充实丰富,在老舍文学院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青岛和济南这两座名城的文化魅力和人文底蕴。既有老舍故居、王蒙文学馆的参观学习,又有同当地作协领导、专家教授、作家代表的面对面交流;既有海军博物馆及山东博物馆、李清照和辛弃疾故居等人文历史的实地参观,特别是抵达老舍故居时迎来瑞雪,与老舍先生共赏济南的冬雪,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交流,使我更加深刻领略到文学的魅力,也更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哪种文学形式,都要紧贴时代,深入百姓生活,讲述最真实的故事,发出反映时代和内心最独有的声音。愿在文学路上跋涉的每个同路人都满载梦和光。

8

廖松涛

能够参加老舍文学院精心组织的异地教学,内心满是欣喜与感恩。此次培训紧凑合理,内容精彩纷呈,安排井然有序。期间,聆听了名校名师的精彩授课,系统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从古老街巷到现代都市风貌,从老舍等文学先辈旧居、纪念馆,到各大博物馆、文学馆,深入了解了当地源远流长的文学历史脉络,领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开阔了文学视野与创作思路;特别是与山东文学界人士进行了热烈充分的交流研讨,进一步碰撞激发出了灵感火花。此次培训是我文学道路的珍贵滋养,丰富了文学创作知识技巧,更坚定了创作信念。我将以所学所悟,努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为文学增添一抹属于自己的亮色。

9

岚兮

参观海军博物馆,感受海军从借用渔船到建造核潜艇的艰苦历程,躲在从海下、海面到海上,从近海到远海,多重防御的安全网络里,我们是幸福的。参观山东文学馆,从山东这片土地产生了治国齐家的《论语》,也有促进婚姻法出台的《李二嫂改嫁》。行走在这里,就像行走在中国文化两千年的文脉。参访名人故居和纪念馆,从古代的李清照、辛弃疾,到近代的张养浩,现代的赵太侔、华岗、王统照、老舍和王蒙,文脉的镜头从远到近聚焦到具体的人。真实感受他们在沉潜与激昂之间俯仰天地,文心濡沫,“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言真理道,和而不流”。如山海之间的回响,如地下泉的清澈,在今天,此刻的大明湖畔,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灵魂,凝聚成纷纷扬扬的雪花,用过滤了悲怆的晶莹,融去我们身上的尘土和锈迹,激励我们创作出属于我们的精彩。

10

扈婧

儒家文化、海洋文化、近代殖民史三种力量交汇,形成了青岛特殊的场域,吸引了王蒙、老舍、沈从文、赵太侔、华岗等一大批文豪、文史哲大家、伟大革命家来到这里开笔,创造,扎根,发大愿、做大事,谱写了“人类群星闪耀时”的青岛样态——理想与现实、浪漫与理智,奇幻与科学,空间内外、视角大小及时间远近多组矛盾有机杂糅,螺旋上升,拧成一股生命力,生发了无限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浙时,提出人文经济学的理念,指出人文好与经济好的关联性。近年来,青岛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苏杭和青岛,是人文经济学在中国一南一北开出的两枝实践花朵。乘借旧城改造战略的时代机遇,青岛现代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挖掘转化,促进青岛经济社会当代发展迈上新台阶。

11

罗禹墨

之前关于青岛的想象是基于啤酒的香气,济南则像是匆匆而过的客栈。这次在老舍文学院的带领下,跟随老院追寻老舍先生的脚步丈量青岛,走进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他用一场快雪兼作此行的欢迎与送别之礼。那一刻,我觉得文学和我如此之近,亲密到无限接近亲密本身。感谢老院的辛勤付出。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创作,用作品来报答老院的培养之恩。愿诸位同人皆写有所成。

12

陈维一

赴山东异地教学一周的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理论知识的深入讲解,又有生动的实地考察,还有互动交流的思想碰撞,使我收获颇丰。一是思想得到升华,通过参观海军博物馆,让我深刻认识到向海图强的意义。通过走访老舍旧居、王统照文学馆、山东博物馆、赵太侔故居等地让我认识到,唯有坚持学习,思想升华,才能创作出时代需要的文学作品。二是能力得到提升。培训请来了中国海洋大学的徐妍教授,为我们讲授了新时代文学的自主性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的陈夫龙教授,从武侠江湖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老舍先生人生的另一个侧面。我将继续努力,把理论和创作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文学素质。

13

孙志翰

这次寻访老舍先生足迹的异地学习是行走中的滋养:一是两个城市的纪念馆、文学馆、博物馆和故居,或高低错落、海风充盈、中外文化交织,或底蕴深厚、馆藏丰富、清泉与历史奔涌,是对我人生阅历的滋养;二是了解老舍先生和作家们的生存环境和写作生涯,是对我人生理想的滋养;三是学者的文学课,徐妍教授对王蒙先生时间意识的解读、陈夫龙教授对老舍先生侠骨柔情的解读,是对我精神世界的滋养;四是能够与山东多位作家、诗人的交流,是对我灵感与技艺的滋养。这更使我认识到,认认真真地写,勤奋刻苦地写是多么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卒是多么重要!

14

黄才连

本次山东之行,追寻老舍先生在青岛和济南生活与创作的足迹,深受他的勤奋、柔情侠骨的鼓舞。在学习行走中,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看到文学创作光明的前景和广阔的空间,更加充满信心地在文学之路上前行。以一颗纯粹的心去爱文学,以坚定的信念为翅膀,超越所有的成败得失,用笔和脚步丈量这个世界。

15

张广超

文学创作不仅要接地气,更需要用脚步去丈量。老舍文学院的山东行教学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我更好走近老舍、王蒙等老一辈文学家的创作精神,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不忘初心,为国为民创作,俯身祖国大地,用文字呐喊青春。我的心灵受到莫大的冲击,在以后的创作中应该学习、坚守老一辈文学家的创作精神,接地气,不浮夸,让作品更有人间烟火气。培训不仅让我打开了文学的境界,更收获了同学间珍贵的友谊,深深感谢老舍文学院的精心组织。

16

沁屿

二十岁读完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后,我心怀激荡,如今,它仍旧是我最喜爱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没有之一。所以这次山东行便显得极有意义。我们听了那么好的文学课,参观了那么丰富的文学馆、博物馆,走进了那么多的名人故居,也体验着那么动人的齐鲁民风,更在飘荡的雪花中走进了老舍纪念馆。行程倏忽而过,心却仍在驰骋和漫浸,缘份促使我们相逢,缘份也会帮助我们重逢,期待再见,那人,那物,那风情。   

17

樊杰

老舍与青岛和济南的关系非常密切。老舍于1934年至1937年在青岛生活和工作,是他创作生涯中最旺盛、最重要的时期。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是在青岛创作的。青岛的海滨风光和城市氛围对老舍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济南,老舍曾在齐鲁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创作了《大明湖》,济南同样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对老舍感兴趣的我来说,这次青岛和济南的学习交流,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绝佳机会。 

18

包讷睿

感谢北京老舍文学院,在2024年最后一个月安排的这次温馨文学之旅。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追寻文学创作的梦想。能够在亲近大师、感悟生活的过程中,获得2025年文学创作的再出发,真是无比的美好,无比的激动。希望北京文学事业越来越好,也希望我们这些作家,书写出北京文学的精彩答卷!

19

霓娃娃

此次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丰,尤其是中国海洋大学徐妍老师关于王蒙先生“时间庭院”和曹文轩先生“苏武形象现代化”的理论讲解,开拓了我的文学视野,激发了我对东方叙事体系的深入思考。参观青岛海军博物馆和济南老舍故居让我深感震撼,海军博物馆的历史厚重感让我思考文学应如何承担更宏大的叙事责任,老舍故居则让我对这位人民艺术家更感亲近,更能体会到老舍先生文学作品中的精髓和内涵。感谢老舍文学院的精心安排,未来我将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度与广度的小说和诗歌。

20

胡星星

跟随老舍文学院走老舍先生走过的路,感受老舍先生留在青岛和济南的文气。我们一路寻迹,走进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聆听老师们的讲座;走进山东省作家协会,与山东的文友交流等。离开北京的时候,北京还很冷,到了青岛、到了济南,一路温暖。在大明湖畔,雪花从天而降,我看到了漫天飞雪、玉树银花。感谢老师们不辞辛劳,为我们搭建这次学习的桥梁,也感谢老舍文学院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信息编辑:孙宝芝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